关中并不是一个具体的行政区域,所以它的地理位置没有统一的界定。最早提到“关中”这个名字,并且广泛使用的线上股票配资门户,是西汉时期的《史记》,其中至少提到了四十多次。最早的一次出现在《秦始皇本纪》:“始皇为微行咸阳,与武士四人俱夜出,逢盗兰池见窘,武士击杀盗,关中大索二十日。”
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提到,关中地区位于渭水和雍山以东,黄河和华山以西。具体来说,关中包括汧、雍的东部,一直到黄河、华山。后来,有些人将汉中、陕北等地也算进关中范围。另外,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。比如东晋人徐广提出“关中四塞”的理论,即关中被四个重要的关隘围住:东函谷、南武关、西散关和北萧关。也有“六关说”将潼关、金锁关等包含在内。尽管这些说法出得较晚,但都符合当时“关中乃四塞之地”的历史背景。
展开剩余85%随着时间的发展,函谷关逐渐失去重要性,潼关的地位上升,关中的范围也逐渐向陕西中部秦岭以北、子午岭、黄龙山以南、陇山以东、潼关以西地区扩展。此时,关中地区不再包括函谷关和萧关,武关也不在其内。这个观点沿袭至今。
关中自周朝起便是帝王之地。周武王从关中起兵,通过函谷关征伐天下。周朝虽统一了中原,但并未迁都中原,而是继续在关中建立了都城,并将广袤的中原分封给各诸侯。周公旦曾评价关中:“被山带河,沃野千里,天下形胜,莫过于此。”在当时的人眼中,关中是天下最优越的地方。
周孝王六年,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天子封为秦邑(今甘肃天水),成为周王室的附庸国。秦襄公在位时,利用犬戎入侵的机会,联合卫武公、晋文侯、郑武公讨伐犬戎,将其赶出镐京。此后,秦国继续扩展疆土,最终占据了关中大部分地区。经过近20年的征战,秦国最终向东扩展,前677年,秦国迁都至雍(今陕西凤翔)。由此,秦人通过艰辛的创业,稳固了关中。
秦惠文王时,张仪赞扬关中的丰饶:“田肥美,民殷富,战车万乘,奋击百贸,沃野千里,蓄积多饶,……此所谓天府,天下之雄国也!”
秦朝灭亡后,项羽准备在关中建都,谋士韩生建议他:“关中,阻山带河,四塞之地,地肥饶,可都以霸。”然而项羽并未采纳,选择了自己的家乡彭城为都。最终,刘邦通过“明修栈道,暗渡陈仓”的计策,占领了关中。
关中自古富庶,尤其在楚汉争霸时期,刘邦屡次被项羽击败,但由于萧何不断从关中调集兵员和粮草,最终击败项羽。“汉兵盛,食多,项王兵罢,食绝……因其饥遂取之。”刘邦最终选择在关中建立都城,确立了汉朝的根基。
太史公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也强调了关中的重要性:“夫作事者,必干东南,收功实者,常干西北。”在他看来,关中是建立大业的理想之地。
然而,到了汉武帝时期,函谷关逐渐迁东,导致关中向东扩展至今河南一带。这时,“关中人”和“关外人”之分出现,汉朝人都“耻为关外民”。为了让自己的家乡成为关中一部分,楼船将军杨仆请求汉武帝将函谷关东移了三百里,成功将其家乡划入关中。此时,关中地区的定义逐渐变动,直到北宋时,弘农地区重新划归豫州,关中的范围才稳定下来。
西汉和东汉时期,关中依旧是重要的军事和政治中心。然而,到了东汉末年,董卓、李傕、郭汜、马腾和韩遂等人虽然占据了关中,但最终未能统一天下,反而遭遇失败。原因之一在于这些人并未完全掌握关中,他们的根基较为薄弱,最终导致了关中局势的动荡。
董卓虽然占据了关中,但因其暴政和腐败,导致了众多的反感与敌对,最终未能通过关中来统一天下。李傕和郭汜也因没有强大的支持和根基,在关中的局势下最终失败。即便马腾和韩遂在关中逐渐崛起,但由于缺乏全面控制,最终也无法占据优势。
尽管如此,关中的地理优势和战略地位依然不容忽视。李世民曾在李渊起兵后提议先占领关中,他认为,控制了关中的豪杰,就能轻松统一天下。这个观点与历史上多位英雄人物的判断相符。
但随着时代的发展,关中的军事、经济地位逐渐下滑。隋唐以后,经济重心向南转移,关中的经济优势被削弱。南方的江浙地区日益繁荣,逐渐成为新的经济重心,关中地区的地位因此下降。
此外,长期的战乱也让关中地区的经济和人口遭受了严重打击。先是秦末项羽焚烧咸阳,东汉末董卓焚烧洛阳,之后多次战乱不断地摧残关中,导致了人口减少和经济萎靡。
随着热兵器的发展,关中地区的军事价值也逐渐减弱。宋代的床弩、火炮等兵器开始在战争中占据重要地位,关中的天然防线不再具备之前的优势。
综合来看,关中地区曾是帝国兴起和崛起的重要根据地,但随着历史的发展,尤其是热兵器的普及、南方经济的崛起、周边战乱的持续,关中逐渐失去了其作为战略和经济中心的优势。
发布于:天津市凯丰资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